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,息肉一定會癌化嗎?

2017062211:56
Gate9波西米亞系列ABS霧面輕硬殼三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Gate9五線譜系列ABS霧面三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
Just Beetle 趣味巧克力系列ABS輕硬殼3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

【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/常春月刊】根據統計,約有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,大腸息肉又分成腺瘤性息肉、發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,其中,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。

70歲的綜藝天王豬哥亮罹患大腸癌末期,癌細胞擴散轉移到其他等器官,雖然持續使用化療、標靶治療,但仍無力回天;若是早點發現大腸息肉並妥善處理,結果可能大不同。

【80萬上班族,有大腸息肉】

根據國健署今年5月發表的數據指出,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9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冠軍,共有1萬5764人罹癌,比前1年發生人數增加624人、約增加4%。

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曾針對國內千名30~59歲上班族,進行「大腸息肉發生與飲食習慣調查」,結果發現,大腸息肉發生率為7.2%,推估全台有超過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。

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,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,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;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,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,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。

楊靖國指出,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,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,就要提高警覺。另外,嗜吃紅肉、高熱量、高脂肪的飲食,日常生活久坐少動,以及肥胖、吸菸,也都是好發族群。據統計,國人50歲以上的盛行率約為20~30%,70歲以上大幅提高至50%,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高度癌化風險的腺瘤性息肉。

【大腸息肉早期幾乎沒有症狀】

楊靖國表示,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,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。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,通常沒有明顯症狀;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,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,甚至造成出血現象。

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,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、便秘、腹痛、腹瀉、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,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;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,結果呈現陽性反應,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。

【大腸息肉分3種】

楊靖國形容,在大腸鏡底下,肉眼可以看到大腸息肉的外觀呈現為圓球狀、扁平狀,或帶有柄莖狀結構的隆起物,可細分為以下3種類型:

1.腺瘤性息肉:

外觀的顏色鮮紅,表面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,好發部位為整個大腸,依病理組織分為管腔型、絨毛型以及管腔絨毛混合型,其中,以管腔型最常見,絨毛型最為惡性。患者偶爾容易有腸胃不適症狀,發生癌變的機率最大,約5~10%,發現時建議直接切除。

2.發炎性息肉:

又稱為「偽息肉」,患者常有大腸激躁症或是發炎性腸道疾病,如潰瘍性大腸炎(Ulcerative colitis)及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)。由於大腸發炎潰瘍、細菌感染,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,表面沒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,好發部位為大腸發炎位置,患者經常會有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此類病患以藥物治療為主,改善大腸發炎情形,息肉也會消失,建議定期追蹤觀察。

3.增生性息肉:

大腸息肉中常見的良性息肉,好發部位為乙狀結腸、直腸,通常是小於0.5公分、外觀扁平狀的大腸黏膜突起,色澤與週邊黏膜類似或略為蒼白,患者幾乎沒有症狀,不會變成惡性腫瘤。
 

【腺瘤性息肉惡性高,及早切除防癌化】

根據統計,腺瘤性息肉未做切除,5年後有2.4%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,10年後增加為8%,20年後提升至24%。切除後可降低發生大腸癌的機率約76~90%,腺瘤性息肉的復發率約30%。

楊靖國強調,腺瘤性息肉最好及早切除,可以降低出血,並且避免癌化轉變成大腸癌。根據大腸息肉形狀、大小,選擇息肉切除方式,包括切片夾夾除息肉、息肉切除術、內視鏡黏膜切除術(EMR)、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(ESD),以及大腸直腸部分切除、大腸直腸完全切除。

【大腸息肉大於2公分,容易有出血、腹痛的症狀】

腺瘤性息肉外觀為圓球狀、有明顯突出類似女王頭的柄莖狀結構,進行息肉切除術即可。大於2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,可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;大於5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,因經內視鏡切除穿孔的併發症機率大增,建議進行大腸直腸部分切除,並接受腸道吻合。

楊靖國說明,大腸息肉超過2公分以上,容易發生腸出血、腹痛的症狀,扁平狀的大腸息肉沿著腸道生長,手術過程會先在大腸黏膜下注射生理食鹽水、甘油或玻尿酸使病灶隆起,再使用內視鏡電刀圈將大腸息肉切除。

【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,出血量少、復原速度快】

楊靖國進一步說明,以往切除扁平狀腺瘤性息肉,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處理,但2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,隨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發展,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切除,且出血量少、沒有體外傷口,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,平均住院天數約3~5天。他提醒,有服用抗凝血劑、預防血栓藥的患者,術前需停藥1星期。

一般人的大腸腸壁厚度僅0.2~0.3公分,且腸道內有許多皺褶彎曲處,使得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穿孔機率較高,增加手術執行的難度,考驗醫師的臨床經驗。

【術後一個月建議低渣飲食】

楊靖國指出,一般大腸息肉切除出血率約0.2%,2公分以上出血機率提升至2%,大部分的出血都可直接用內視鏡血管夾控制,減少出血及傷口破裂情形。

若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大腸息肉的出血率約0~12%,大部分出血也可用內視鏡血管夾控制,穿孔的機率約1.4~10.4%,小穿孔可用內視鏡血管夾處理;如發生腹膜炎症狀則需緊急開腹手術,而延遲性穿孔的機率約在0.3~0.7%。

術後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,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,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,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;若術後有發生腹痛、大量解血便、解黑便等症狀,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。

Just Beetle積木系列ABS輕硬殼三件組旅行箱 / 行李箱Just Beetle迷宮系列經典三件組輕硬殼旅行箱 / 行李箱Just Beetle愛琴海系列經典三件組輕硬殼旅行箱 / 行李箱